人和动物的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,这就是体温。人和高等动物的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的,故称为恒温动物。而低等动物,如爬虫类、两栖类,其深部温度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,因而称为变温动物。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。 机体各部分温度有差异:肝脏温度为38℃左右,在全身各器官中最高;脑产热量较多,温度接近38℃;直肠的正常值为36.9℃~37.9℃;口腔温度正常值为36.7℃~37.7℃;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36℃~37.4℃。 在生理情况下,体温可随昼夜、年龄、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变化,但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℃。体温在一昼夜之间有周期性的波动:清晨2~6时体温最低,午后1~6时最高。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,体温的日节律同肌肉活动状态以及耗氧量等没有因果关系,而是由一种内在的生物节律所决定的。成年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的高0.3℃,而且其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。新生儿,特别是早产儿,由于其体温调节机构的发育还不完善,调节体温的能力差,因此体温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动。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,体温也偏低。肌肉活动时,由于代谢增强,产热量增加,可导致体温升高。此外,情绪激动、精神紧张、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发生影响。 体温的恒定由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来维持。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释放的化学能,其中50%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以维持体温,其余不足50%的化学能(自由能)则载荷于ATP分子之中,经过转化与利甩最终也变成热能,并与维持体温的热能一起,由循环血液传送到体表并散发于体外。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,就是因为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,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取得动态平衡的结果。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,在寒冷环境下,机体通过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两种形式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。参与产热活动调节的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。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。机体散热的方式主要有辐射、传导、对流和蒸发四种。 总之,在炎热环境中,机体的代谢率并不降低,一方面可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和发汗量来增加散热量,减少热储,维持体热平衡。体温调节的基本过程称为自主神经性体温调节;另一方面,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,特别是人为了保温或降温所采取的措施,如增减衣着等,则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。当人体发热时,一般体温每升高1℃,基础代谢率将升高13%左右。因此,体温的恒定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 ——傅忠扬.人体的体温.生物学教学.2011年第1期
|